可对抗户外极端环境,轻松征服35度斜坡,跨越半米障碍,驮着500公斤设备稳健前行……4月1日,在大陆智源科技有限公司,一款军绿色、拥有独特仿生六足的特种机器人——“捕鸟蛛”吸引众人眼球。这是大陆智源在盐城研发的多款新系列机器人中最早量产的一款。

大陆智源生产的“捕鸟蛛”机器人
“‘捕鸟蛛’可根据客户特殊需求进行定制,实现不同功能,应用在城市应急灭火、户外林地探测、矿山崎岖路段勘探、梯田农耕等场景。目前,这款产品在盐城也有了订单。”大陆智源有关负责人分析,机器人要代替人类工作,不仅要尽可能拥有人类一样的行动能力,还要比人更能适应复杂环境的作业。但目前市面上很多机器人的移动能力较弱,这也是行业的一大痛点。
大陆智源正是瞄准这一痛点,以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机器人底盘为核心,开发各类型机器人产品,涉及安防、光伏、保洁、物流、农业、养殖等领域。
大陆智源有关负责人介绍,“我们研发的‘捕鸟蛛’底盘技术,让机器人在碎石地、泥泞路都能灵活行走,就像给机器人穿上‘越野鞋’,解决机器人移动难题,满足复杂、极端环境下的应用需求。”目前,该项技术已获得多项国家专利。
在长三角机器人产业版图上,盐城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核心区”。面对机器人这一新兴产业风口,盐城要如何把握?如何实现“弯道超车”?
盐城发展机器人产业,若追逐通用型产品,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落户盐城的大陆智源或许提供了一个思路:把准行业痛点,聚焦细分场景,精准定义需求。
大陆智源研发的“捕鸟蛛”机器人,专攻35度斜坡攀爬、半米障碍跨越等极限能力,在矿山勘探、应急救灾等细分市场建立技术壁垒。这种“场景驱动”的创新逻辑,既避开与先发地区的正面交锋,又通过深耕垂直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正如大陆智源负责人所言:“机器人要代替人类工作,必须先比人类更适应特定场景。”
同时,大陆智源结合本地新能源产业优势,将机器人技术嵌入光伏巡检、风电运维等环节,把盐城新能源产业“长板”转变成机器人产业创新的“跳板”。
机器人产业涉及算法、硬件、场景等多维要素,对技术创新研发也提出更高要求,仅靠“单打独斗”难以形成竞争力。因此,要坚持“整零协同”,打造产业体系,构建共生共赢创新生态。
当前,全市机器人产业正处于跨越发展的窗口期、破局突围的关键期,要找准定位、瞄准方向,强化创新驱动,坚持错位发展,强化要素支撑,从而实现“弯道超车”。(撰稿:顾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