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脚下,一堂跨越十年的儒学接力持续进行着。
春日清晨,尼山脚下的泗水县圣水峪镇北东野村广播声响起:“乡亲们,注意了,今天李老师又来了!”随后,村民们沐浴着春风,涌向村头的“乡村儒学讲堂”。讲台上,65岁的李杜勇身着深灰棉衣,声音洪亮如钟:“全体起立,向孔老夫子行拜师礼!”台下,白发老人们齐整躬身,动作庄重。这样的场景,已在尼山脚下持续了整整十年。

李杜勇是泗水县“乡村儒学讲堂”的首批志愿者讲师。十年前,这位退休教师毛遂自荐,带着一摞儒学典籍扎根北东野村,给村民讲授孝道故事,浸润乡风。十年间,他每周六雷打不动开讲,仅因赴深圳探亲中断一月,却让村民念叨至今。“乡亲们听课时眼里有光,这就是我坚持下去的理由。”李杜勇说。
李杜勇的“赛道”,始于泗河之畔的初心。
师范毕业的他,在泗水乡村执教三十余载,退休时自嘲“不敢与孔夫子比肩,但无愧学生”。2014年,听说尼山圣源书院招募乡村儒学讲师,他连夜报名。彼时的北东野村讲堂,村民听课姿态各异:抱孩子的、戴草帽的、抠脚丫的,甚至前排坐着“听课”的小狗。李杜勇却从中看到希望:“乡亲们愿来,就是文化扎根的种子。”
为让晦涩经典“活”起来,李杜勇闭门研读《论语》《弟子规》《了凡四训》等经典书目,将圣贤智慧揉成乡土故事。听闻邻村八旬老人因无人照料自缢,他含泪在课堂疾呼:“孝道不是空话,是给爹娘端碗热饭!”
距讲堂18公里外的泗水老年大学,62岁的孙月荣正带着舞蹈队排练《贵妃醉酒》。作为李杜勇的妻子,这位退休乡镇干部选择“另开赛道”:加入老年大学志愿服务队,用艺术点亮乡野。
“年轻时忙统计,退休后才发现自己爱唱爱跳!”孙月荣笑言。七年里,她师从京剧名家王继慧,从压腿吊嗓的“门外汉”成长为文化下乡主力。尼山脚下、泗河岸畔,她带着舞蹈队送戏进村,寒冬里为衣衫褴褛的老太太塞钱,酷暑中在晒场唱响《锁麟囊》。儿媳劝她“别太累”,她却说:“看见乡亲鼓掌,浑身是劲儿!”
这对党员夫妻的“赛道”始终交织。李杜勇在讲堂讲《百里负米》,孙月荣就带团队演孝亲剧目;丈夫组织捐冬衣,妻子默默打包旧棉被。2023年秋,他们携手登上央视《心理访谈》,面对全国观众,孙月荣仍不忘推介家乡:“泗水山水好,人更好!”

从青丝到白发,李杜勇的书房堆满泛黄的儒学笔记,孙月荣的舞鞋磨破二十余双。他们的坚守,恰是“好客山东 山东好人”的生动注脚——
在泗水,210处儒学讲堂如星火燎原,老年大学艺术团年均演出超百场;在尼山,曾经的“抠脚听众”主动搀扶孤老,小村庄走出10余位“孝善之星”。正如村民庞德海所言:“李老师讲课,孙老师唱戏,咱心里暖和,做人就得往光亮处奔!”
“乡村儒学讲堂”犹如一泓清泉,浸润着泗水的阡陌巷陌。这座承载着千年文脉的精神驿站,正悄然重塑着村民们的家风传承与言行举止。
圣水峪镇北东野村年逾古稀的蔡庆梅老人是这场文明蝶变的见证者。春日暖阳下,老人坐在青石台阶上,布满皱纹的眼角漾着笑意:“要说变化啊,就像春雨润物细无声。那些曾经婆媳红脸的,现在都学着李老师讲的‘亲亲而仁民’,端茶递水都带着热乎劲儿。”每逢周六讲学日,蔡庆梅总要拄着枣木拐杖,领着返乡的女儿、儿媳穿过曲折的村道,三代人的身影在斑驳的山路间绘成动人的风景。
漫步村中,孝亲敬老的佳话俯拾皆是。西头高承莲家的故事最让人动容:丈夫与公公接连中风卧床,这个身形瘦小的农妇十年如一日侍奉汤药,直至去年为九旬公公送终。东巷庞兴如的孝行更是传为美谈,为照料鲐背之年的老母,他特意将床榻移至母亲房内,数九寒天也不曾解衣而眠,只为及时起身侍奉。这些流淌在柴米油盐中的温情,恰似村口那株百年古槐,将仁爱的根系深深扎进乡土。
“讲堂开课十年,村里刮起了文明新风。”北东野村党支部书记庞兴俊指着文化广场的功德榜娓娓道来。曾经困扰村庄的五类陋习——不孝亲、爱争吵、小偷小摸、乱扔垃圾、游手好闲,如今已如晨雾般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晨昏定省的孝子贤孙,是书声琅琅的农家小院,是自发组织的环卫志愿队。功德榜上月月刷新的“好媳妇”“好婆婆”名单,与村史馆里供奉的《家训》相映成趣,见证着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的完美交融。
夕照染红尼山峰峦,泗河水依旧汩汩东流。李杜勇夫妇的“赛道”上,银杏如炬,书声与戏韵交织,映照着孔孟之乡最温暖的风景。
(大众新闻记者 吕光社通讯员 包庆淼 孟媛媛 鲍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