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六项举措促发展 党群携手绘新篇——阳西县实施“百千万工程”亮点经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08:33:00    

来源:中国网

阳西县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统领,以“党建+产业+治理”为核心路径,通过党建引领凝聚合力、群众参与激发活力、乡贤反哺注入动力、产业升级夯实根基、基层治理保障稳定、生态建设优化环境等六项举措促发展,推动县域经济提质、镇村面貌焕新、民生福祉增进。主要经验做法如下:

阳西县县城

一、党建引领强核心,激活发展“新引擎”

阳西县在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过程中,坚持党建引领、高位推动,建立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一是坚持党政主抓,力推央企助力落地见效。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坚持以“一把手工程”力度推进央企助力“百千万工程”工作,全面加强与助力央企的沟通对接,探索实施“公益+微利”助力模式,实行公益项目先行建设,市场化项目微利保障,集中攻坚典型镇村培育、农房建设试点等重点任务。

二是构建三级责任体系,推动党建与振兴深度融合。建立“县委统筹、镇党委主抓、村党组织落实”责任体系,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例如织篢镇岑村村探索实践乡村治理“积分制”管理新模式,深化党组织领导村民自治实践,打开了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新局面,岑村村“积分制”绘制乡村治理新画卷建设经验在人民日报刊登,向全国推广。

三是织密四级党建网格,推动人居环境共建共享常态化。依托镇-村-组-户四级党建网格,推行人居环境整治“积分+管护”模式,提高群众常态化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的主人翁意识,党员群众逐步从“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形成齐抓共管、共建共享、常态长效的良好局面。例如,沙扒镇渡头村落实层级责任制,构建“党支部-党员中心户-无职党员-群众”联动模式,示范带动村民共同参与绿美乡村建设,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

四是践行“四下基层”转作风,助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落实领导干部“挂镇包村”制度,动员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全面落实“绿美阳江、宜居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为基层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如阳西县财政局组织党员干部到挂点村儒洞镇南洞村开展助力“百千万工程,美化乡村人居环境”主题党日活动,对村内干道的杂物杂草和垃圾等进行全面清理,积极营造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村容村貌。

二、夯实基础促升级,打造产业新集群

深入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433”工作安排,以“百千万工程”为总牵引,组织党员干部深入产业园区、项目一线驻点攻坚,充分挖掘资源禀赋,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党建赋能推动“1+3+X”特色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化转型。

一是做大“海洋牧场+”八大产业,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以海洋科技创新驱动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化海洋经济,建设全国最大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和全国最大县域海上风电产业基地,积极打造“粤海粮仓+蓝色能源”新样板。如沙扒镇通过建设全国首个“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水制氢”融合项目,发展海洋深水网箱养殖产业,延长海上风电产业链,开启海上风电与深海养殖融合发展新模式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二是完善产业生态体系,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持续壮大绿色食品产业规模,做强做优食品工业品牌,以调味品、预制菜为主导,建成全国最大调味品生产基地,集聚卡夫亨氏、丰益国际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厨邦、味事达、致美斋等中国调味品十大品牌,年产量将超400万吨,建成全国产业聚集度最高的调味品产业基地。如织篢镇围绕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推进亚洲最大调味品包装龙头企业华兴玻璃等项目建设,形成年产值超百亿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三是创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充分发挥辖区山、海、泉、林、湖资源优势,打造以沙扒镇北额岭风筝驿站、前海湾太空舱等一批文旅项目为关键节点的“牧海耕田”示范带,以程村蚝情馆和观鹭台、东水竹里旅居等项目为关键节点的“中国蚝乡”“生态富硒”示范带,以及程村镇红树林生态旅游景区、塘口镇横山红色展馆国家3A级旅游景区,构筑县域农文旅融合发展框架。各镇村结合实际,打造新墟镇东水“旅居小镇”、塘口镇乐美途榄根度假村、程村镇红光携程度假农庄红树林旅游、沙扒镇前海湾椰风海韵营地等项目,串珠成链,促进县域农文旅融合“焕新”出彩。

四是做强“土特产”文章,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壮大集体经济。以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契机,做优做强“土特产”文章,推广“党组织+基地+企业+农户”联农带农模式,成立强镇富村公司,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如溪头镇推动建立村办企业25家,镇办企业1家,打造的香芋南瓜种植基地、蜜薯种植基地和胡萝卜种植基地等相继迎来丰收,25个村(社区)年集体经济收入均超20万元。新圩镇马车村成立了马车基塘村经济合作社,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党员带头流转土地,发展毛豆、圣女果、水稻等产业,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三、全员参与添合力,构建共享新格局

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深化落实“党建网格+”模式为契机,建立“网格责任制”管理,推广“积分超市”“道德评议”等激励机制,激发群众主动参与典型村建设,并建立问题整改清单,做到处处有人说、处处有人干、处处有人管,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常态化管理,构建共享新格局。

一是积分制推动乡村治理。推广“文明积分制”,将环境整治、公益服务等纳入积分管理,村民凭积分兑换生活物资,有效提升村容村貌。如上洋镇白石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乡村治理积分制,开展“最美庭院”评选活动,激发村民“主人翁”意识,构建共建共享乡村治理新格局,村内人居环境实现了“美丽宜居”蝶变。

二是“四小园”建设推进乡村风貌提质增效。坚持党组织引领、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发动群众参与“四小园”建设,建成村头公园、菜园等“微景观”,实现“家门口”的生态美化。如溪头镇红埠村鼓励村民盘活住宅前院后闲置土地,因地制宜打造“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村里的环境大变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沙扒镇乌石头村坚持村党组织主导、村民参与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打造了12个“四小园”,创建了近10户“美丽庭院”,村内的人居环境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三是多措并举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打造“榕树下的党课”“乡村大舞台”等品牌活动,传承非遗“阳西咸水歌”,将传统山歌打造成为全新的宣教形式,增强群众文化认同感,有效激发了乡村文化振兴活力。

四、乡贤反哺挖潜能,汇聚振兴新动力

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乡情为纽带,健全县、镇、村三级乡贤组织体系,通过举办座谈会、登门拜访、电话联系等方式,不断激活乡贤资源、凝聚乡贤智慧、汇集乡贤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通过乡贤反哺,发展特色产业,带领村民致富。如塘口镇上垌村引导乡贤回乡投资超1200万元,流转土地500亩,发展“胭脂米”种植基地、黑山羊养殖基地、塘鱼养殖等产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本村近百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新圩镇马车村发动一批乡贤、种植户回村成为致富带头人,成立农业种植公司,带头种植毛豆、水稻等,有效带动100多名村民就业。

二是通过乡贤反哺,补齐硬件短板,助力农村宜居环境提升。如程村镇罗岗村发动乡贤捐资约2000多万元建设村文化广场、活动中心以及风貌提升项目;上洋镇双鱼城村发动社会乡贤捐赠1160万,建成党建主题公园和重建文昌阁,并发动群众无偿提供土地,用于古驿道建设。

三是推行“乡贤+调解”模式,邀请乡贤参与村级事务决策,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提升治理公信力。如沙扒镇积极发动乡贤企业家参与危破房整治,推动全民共建、全民共治、全民共享的良好氛围加快形成。

五、基层治理保稳定,构建和谐新乡村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抓好典型村培育为推手,探索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新路径,推动农村教育、医疗服务等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创新四级治理体系,源头化解基层纠纷。构建“镇—村—网格—户”四级治理体系,划分基层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实现矛盾排查、应急响应“一网统管”。设立镇村“矛盾调解中心”,整合司法、综治资源,最大限度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如儒洞镇创新基层治理方式,形成“党建引领、党员先行、党群联动”的共治共建氛围,边海村“一长三员”管护机制、蓝田村“村民随手拍,党员立行动”模式等,推动农村基层治理从“村里事”变成“家里事”,村民“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

二是深化“1+6+N”治理体系建设,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以获授“平安鼎”为新起点,深化“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推动规范化建设,发挥镇综治中心枢结纽作用,优化网格化管理服务,聚合各方综治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构建部门、平台、社会、公众“四方联动”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格局。织篢镇岑村村、大泉村,上洋镇双鱼城村入选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三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干部素质与能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组织典型村党组织书记外出交流学习,举办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强头雁,促振兴”培训班,进充分发挥村党组织书记“强头雁”作用,不断提升村干部创建典型村业务能力。

六、生态建设优环境,绘就绿美新画卷

坚持以“党建红”引领推动“生态绿”,紧紧围绕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要求,广泛发动党员干部、乡贤、“三新”领域等多方力量,落实好乡村绿化、民房风貌提升以及“四小园”打造等重点工作,不断推动全县生态品质提档升级,力争实现从“绿起来”向“美起来”“富起来”转变。

一是抓人居环境整治。按照示范、创优、达标三个标准对典型村进行分类创建,典型村全部实现供水、污水、垃圾、公厕、村内道路5个100%全覆盖;连线连片打造4条乡村振兴示范带,以央企助力方式推进9条风貌示范带建设;狠抓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广泛推行“积分制”“红黑榜”、以奖代补等机制,深化“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打造“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城乡风貌。

二是抓典型镇村建设。通过争取上级债券、央企助力、本级资金投入镇村建设,沙扒镇小城市培育建设等工作成效明显,圩镇功能重构和乡村再造稳步推进,全县8个镇均已完成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

三是抓县域绿化美化。大力创建国家森林县城,2024年新增植树12万株,凝聚社会力量扩绿、兴绿、护绿,让绿美生态建设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如溪头镇推进红树林生态修复,程村镇红光村1.5万亩红树林整治工程提升海岸防护能力,促进养殖业增效。(阳西县“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指挥部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