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社区堵点变身“宝”地花园,“共治+自治”打造议事厅,教育这样赋能社区治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19:56:00    

小区里30㎡的“边角料”变成四季可赏的社区花园,在上海,这样的“景观微更新”已不罕见。然而,如果设计师是一群高中生,装饰品来自生活中的废弃物,“公共客厅”完工后还能释放出6个非机动车充电位和2个机动车停车位,这就有些不同寻常。

新民晚报记者今天获悉,位于定海路街道周家小区的“社区花园”项目,成为教育赋能社区治理的一次成功尝试。控江中学跨学科美育课程将六大学科知识融入改造,以“最小干预”的理念重构居民交流场景。在“微更新”过程中,民心民意始终被街道放在首位,居民共建共治得到了生动实践。未来,这种“微介入”模式有望在更多社区推广。

美丽的社区花园

废弃物做装饰 解决社区难题

上午,在周家小区6号楼前,新民晚报记者看到,一块闲置空地已“变身”为“共享客厅”。木质长椅冬暖夏凉,透明顶棚挡雨透光,白色石子遮蔽了花坛裸土更显整洁,无障碍坡道和防滑地砖则凸显人文关怀。

花园里的装饰物充满艺术感

更令人眼前一亮的要数花园里的装饰物。废弃塑料瓶瓶底画上江南窗花纹样和弄堂砖墙肌理,再粘贴在亚克力板上,就成了一幅立体光影“壁画”。塑料瓶瓶身剪成一块块塑料片,再烫出各异的卷边,便成了一串串五彩“风铃”。居民家中的各种废弃物,变为一块块独具工业风和年代感的“装饰板”。就连“友邻庭”的名牌,也是由积木、纽扣、水管等物件改造而成的。

废弃物做的装饰风铃

生活用品拼搭的花园“名牌”

创意满满的装饰壁画

值得一提的是,花园的改造还破解了一些社区难题。“原来这块角落总是停着一些非机动车,居民还会从家里拖出飞线来充电,既脏乱又不安全。设计方案时,学生们合理规划空间,如今靠墙新增了6个非机动车充电桩,出入口又释放出2个机动车车位,居民都觉得很实用。”军工路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顾卫兴介绍,居民们还“众筹”了一些座椅茶几,坐在一起晒太阳唠家常,花园更显温馨。

靠墙新增了非机动车充电桩

居民“众筹”的座椅茶几

共商共解难题 组建自治团队

新民晚报记者从定海路街道获悉,周家小区是一个原拆原建小区,几十年的老邻居在回迁到公房后缺少聊天场所。与此同时,小区有一处30㎡闲置空地一直无法得到有效利用,逐渐成为“脏乱角落”。为此,街道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微更新”过程中,民心民意始终被放在首位。

闲置空地原本的模样

在启动改造之初,针对“闲置区域如何利用”议题,军工路居民区两委班子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提出“全民参与管理”理念,将居民关心关注的“难题”摆上桌面共商共议。居民们也提出了许多想法,包括多布置座椅、安装扶手、二次利用废弃回收箱、花坛多铺碎石等。

社区召开民主协商会议了解居民需求

为此,居委会邀请业委会、物业、社区志愿者团队等多次召开民主协商会议,开展方案可行性评估。经过反复梳理、论证和调研,最终确定将空地升级为“军工路居民区社区花园——居民议事厅”,植入景观绿植、宣传文明墙、居民交流角、便民休憩椅等,为居民提供集议事、服务、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睦邻共享客厅。而居民议事厅的设立,又正向促进居民区形成“对策共商、大事共议、难题共解、实事共办”的小区治理模式,依靠群众的“金点子、良方子”,居民区也寻找到了“老破小”转变为“小而美”的金钥匙。

自治团队“友邻微花园梦想家”对花园进行管理维护

同时,居委会在“对策共商、难题共解”的基础上,整合辖区内资源为项目赋能,助推项目实施。社区基金会以项目化、公益化的运作方式,筹集了启动资金。小区党员、志愿者骨干、热心居民还自发组建了一支社区自治团队“友邻微花园梦想家”,确保项目顺利开展与后期维护。设计宣传文明墙,美化社区整体环境,参与搬运杂物、清理垃圾,严控工程进度与质量,轮流排班值守维护议事厅的正常运行……通过全过程参与项目落地,居民自治得到了生动实践。

高中生挑大梁 活用学科知识

万事俱备,由谁来设计改造?基于定海路街道与控江中学多年来的联建共建合作,街道向控江中学团队伸出了“橄榄枝”,邀请师生以“环保可再生”为主题参与改造。

控江中学学生在现场调研

如此,一群05后高中生便得到了从调研分析、方案设计到成果落地的全流程实践机会。历史、美术、物理、生物、化学、信息技术六门学科知识被融入其中,这在控江中学该项目负责人王独伊记忆中也是首次:“这不是简单的美化工程,而是一次从‘解题’到‘解决’的能力跃迁。我们摒弃了传统课堂的虚拟案例,转而围绕真实的社区需求。”

学生调研居民需求

历史与信息学科团队展开了“地毯式调研”。学生们通过检索国内外社区花园案例,结合实地走访与问卷分析,和街道居委一同提炼居民诉求。“我们还为不同年龄段居民绘制了‘用户画像’,确保设计‘接地气’。”一名参与调研的学生说。

设计装饰品

美术团队则提出“一园多能”设计理念,设计了阶梯式文明宣传墙、定制花坛与半透明遮阳棚、防腐木座椅。物理工程组利用3D建模技术设计了几款长椅模型,最终居民选择了稳定性和性价比最高的款式。

3D建模设计长椅

生物学与化学学科则为可持续性提供科学支撑。学生们对土壤进行理化性质检测,发现pH值偏高且有机质匮乏。通过对比实验,推荐种植耐碱性强的绣球花与佛甲草组合,并设计了“雨水收集-滴灌”一体化系统。针对锈蚀严重的栏杆,化学组创新采用柠檬酸缓释除锈法,既能避免强酸污染,又可延长金属部件寿命。

对土壤酸碱度和锈蚀进行实验

对土壤酸碱度和锈蚀进行实验

变“解题”为“解决” 为社会尽己责

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快速提升。作为花园装饰设计的主力成员,美术组的范艺菲回忆道,经费与时间的双重压力曾让自己陷入困境:“如果用定制的装饰材料,预算根本不够。手工雕刻又耗时太长,可能赶不上验收节点。”

在塑料瓶底进行彩绘

转机出现在一次学校值日,她发现被丢弃的透明塑料瓶在阳光下折射出斑斓光斑,灵感突然迸发。她带领团队收集了300多个废弃塑料瓶,清洗后裁切出一片片“天然画布”。起初,有居民质疑用“垃圾”做装饰,但当装置做成后,许多人主动送来家里的废旧瓶子。最终,这组名为《拾光》的作品不仅将成本控制在300元以内,更成为社区环保理念的象征,小区孩子们都很喜爱这个“环保角”。

废弃物“风铃”折射出五彩斑斓

“学生不仅要计算花坛尺寸,还要考虑花坛边无障碍通道的坡度。美化花园时,要平衡艺术表达与居民接受度,在有限经费内完成设计与创作。这些经历让他们真正理解什么是‘社会责任’。”王独伊说

既敬业又专业 有望复制推广

更深远的意义,或许在于打破学校与社区的围墙,让学生有机会走入社区、聆听历史,通过多元互动让教育从“单向传授”转向“共生共创”。

聆听居民讲述小区历史

顾卫兴回忆道,学生们在设计方案时就来了不下五六次,耐心与居民沟通,倾听大家的故事,并根据需求多次修改方案。“我们曾担心学生们是否有能力做好小花园,后来发现他们既敬业又专业,每次笔记都记得很详细,居民的需求也全部得到了反馈,甚至比一些成人团队更负责。”他还说,改造完成后,周边小区的居民都来参观小花园,询问自家小区是否也能进行类似的改造。

学生的设计方案

学生的设计方案

新民晚报记者获悉,此次“微介入”模式改造成本低,能被快速复制,又保留了社区原有的烟火气,定海路街道已将其纳入“15分钟生活圈”优化方案,未来有望在更多社区推广。另一方面,也有更多社区正探讨与控江中学对接共建“城市微更新实践基地”,未来将有更多学生团队带着知识走出课堂,用青春创意为城市带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