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海珠区知识产权成果转移转化联盟知识产权周专场对接会在琶洲朗豪酒店举行。对接会上,海珠区知识产权成果转移转化联盟宣布正式成立,现场签约成果转化合作总金额超2000万元。

会上,来自海珠区的10家单位的代表共同发起成立了海珠区知识产权成果转移转化联盟。该联盟将建立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机制,打通高校科研“最初一公里”与产业落地“最后一公里”,为区域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据广州中大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联盟将全面深化“政产学研金服”协同创新体系,构建“政府战略引导+高校智力供给+企业应用承接+专业机构服务”的四维联动机制,搭建集专利评估、专利导航、需求匹配于一体的智慧平台,建立常态化技术需求对接机制,动态更新重点产业领域技术攻关榜单,力争三年内推动100项具有市场潜力的核心专利技术完成商业化应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运营示范标杆。
活动现场,8大高校院所的科研团队聚焦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多元场景,集中展示了令人瞩目的前沿成果。中山大学王凯教授团队发布的“面向人机交互和机器人具身智能应用的触觉传感器”,以柔性电子材料为核心,成功突破机器人感知能力的技术瓶颈,为人机协作开辟新可能。广东药科大学祝宝福副教授开创性提出“纳米植物提取物在化妆品中的应用”,为传统化妆品行业注入“绿色科技”新活力。
此外,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的智能工业物联平台、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农林卫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广地龙繁育技术等成果,也纷纷展现了AI技术对制造、农业等领域的深度赋能。
活动现场,来自中山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和广东省科学院生物与医学工程研究所的4个项目共20件专利达成转化合作意向,进行了现场签约,合同金额超2000万元。据中山大学项目团队介绍,“我们这次签约的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二元醇合成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落地实施,预计建成年产30万吨的规模化生产线,产值超50亿元。”
本次对接会以人工智能(AI)为切入点,聚焦知识产权成果转化,通过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交流与合作平台,整合多方资源、促进信息共享,推动更多优质知识产权成果落地生根,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海珠区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现场各大高校院所集中展示了AI相关知识产权成果,吸引超50家企业参与对接,部分项目已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黄小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