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福民
在我的职业生涯里,我阅读过太多的文学作品,特别是长篇小说。它们带给我看待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很多作品都令我受益匪浅。它们往往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名字,如《红楼梦》《呼啸山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追忆似水年华》《静静的顿河》《百年孤独》,或者《战争与和平》……有让人见微知著、眼前一亮的神奇效果。
但是还有另一部小说,对我而言意义有些特别。它不是世界名著,论艺术成就即便放在国内的长篇小说行列中,也并不出彩。相信很多人没看过,甚至可能都不知道它的存在。这部小说的内容不算新奇,叙述了一个积极热情的女知识青年出国留学,回国后投奔延安参加革命的经历,作品主旨与《青春之歌》有些相似。但小说有一个并不像小说却又令人瞩目的名字,使我一直不能忘怀。这部作品于1949年出版上部,1979年全部出版,叫《工作着是美丽的》。我印象中应该是茅盾先生题写的书名。
“工作着是美丽的”,这个表述显然是个有些抽象的文学修辞,我不确定是作者自创,还是她从什么地方移来的。但毫无疑问,这个表述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闪耀着现代之光和人道主义情怀。
在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以及表述中,“劳动者”其实是没有自己的主体地位的。尽管李白能看到农民的辛苦,并写下“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的感人诗句,但仍然是从“士”的视角发出的感慨。直至“劳工神圣”这个提法经由蔡元培等知识分子首倡,并经过马克思主义者的重新定义,“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及其工作的价值才逐渐被社会广泛接受。劳动者群体的切身利益如何在社会结构中予以真正兑现,是个复杂的社会工程,远非喊几个口号那么简单,但劳动者在认知观念上赢得了空前的社会尊重,不能不说是一个跨越性的大进步。
应该说百余年中国现代化进程是劳动者一步步获得其历史主体地位的进程。时至今日,伴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落实与演化,各行各业的从业者们都能在其岗位上拥有获得感与尊严感,“劳动光荣”这个朴素的口号深入人心,成为这个社会的普遍共识了。
在英语中,劳动与工作并不是同一个词。专用于繁重体力劳动的是另一个词,而我们熟知的work,则偏向于更广泛的“工作”层面。比如我们可以说“教书育人是一个有意义的工作”,或者“喂养宠物也是个令人愉悦的工作”。但上述这些能否被视为传统意义上的劳工劳动,曾经非常暧昧不清。之所以啰嗦这个,是因为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背负着过于沉重的历史负担。传统社会的政经结构,虽然也有“士农工商”四民之说,但总体上就是读书人与农耕人这二层关系。这个问题带来的反噬,则是民间一直存在着某种对于知识分子/读书人的辛辣嘲讽,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等等。
令人欣慰的是,这种曾经的困境,被逐渐克服。在劳动者作为历史主体的意义上,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之间的歧视链条轰然断裂的情况下,“工作着是美丽的”这一论断,始终颠扑不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