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著名西语翻译家赵德明家人发的讣告,赵德明先生于2025年4月3日于北京市延庆区医院20时03分逝世,享年85岁。

赵德明
赵德明生前曾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班牙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文学院客座教授、解放军艺术学院客座教授、青岛大学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教授。
赵德明是拉美文学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也是最早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作品介绍到中国的译者。
据其生前接受中国作家网的采访,赵德明学习西班牙语实属偶然。他曾在中学学习6年俄语,考入北京大学后原本学习法语,后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需要西语人才,才因此转向西班牙语。1963年上大四时,他成为北大第一批派往拉美的留学生,奔赴智利留学。
赵德明与西语文学翻译真正结缘是从智利留学回来。他带回来的书里就有布莱斯特•加纳的《马丁•里瓦斯》。这本书打动人之处在于马丁•里瓦斯的性格有《红与黑》中于连的影子。1966年回国后,赵德明正式在北大留校任教。但很快就遭遇“文革”停课,老师们大都被安排去五七干校劳动。赵德明依照学校安排去了江西。那段日子里,除了下地种点水稻也没别的事情,他悄悄地带上了《马丁•里瓦斯》原书,在劳动间隙开始着手翻译。差不多要到1978年,这本小说才翻译完了,直到1981年6月,该书才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1979年,秘鲁学者米盖尔•安赫尔来北京时给赵德明带来了巴尔加斯•略萨的两部作品《城市与狗》《酒吧长谈》。此前,他并未接触过巴尔加斯•略萨的作品,不想一读之后激起了很大的兴趣。这部小说的结构很奇怪,书中的情节跳跃性很强,写作手法丰富,有意识流、蒙太奇拼接等。

略萨
两年后,他以“赵绍天”为笔名翻译了略萨的小说《城市与狗》。后来,由他翻译的作家译名“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被国内西语研究界及读者所认可,并沿用至今。
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拉美作家是马尔克斯,人们不免会对马尔克斯和巴尔加斯•略萨进行比较。在赵德明看来,巴尔加斯•略萨在总体创作实力上要远胜马尔克斯。
对于大众熟知的“拉美文学爆炸”这一说法,赵德明认为这并不准确。“我是1964年到1966年在智利留学,如果拉美文学爆炸,那我就在这里,怎么没听见爆炸声?”赵德明认为,是西班牙出版界后来出版了一批拉美作家的作品,其中包括《百年孤独》《城市与狗》等,造成了轰动效应,西班牙评论界称“这个轰动简直像爆炸”。到了1981年,中国作家代表团到南斯拉夫参加世界笔会,欧洲作家介绍世界文学的新动向时提及拉美文坛是重要热点。当时,国内作家正如饥似渴开辟新的文学道路,大家拼命读欧美、拉美、日本等翻译作品,文学翻译出版非常热闹,这也使得国内掀起一股拉美文学热潮。赵德明认为,翻译图书市场的繁荣造成了一种错觉,好像拉美文学内部的创作也如火如荼,形成一种爆炸性效果,其实不然。“拉美文学爆炸”是指拉美文学在其以外地区形成的巨大影响力,有点“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意思。
回溯中国当代文学进程,拉美文学给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极大的养分,可以说影响了几代作家。李洱曾在访谈里说:“1985年暑假我带着《百年孤独》从上海回到河南,在路上我打开了《百年孤独》,我完全震惊了。” 叶兆言曾撰文谈到:“拉美文学的爆炸影响了世界。我们是被影响的一部分,我们是被炸,心甘情愿被狂轰乱炸,因为这个,我们应该表示感激之情。”“70后”作家阿乙谈及创作时表示,自己在写作技巧上讲究叙事,这是拉美作家特别是胡安•鲁尔福和博尔赫斯带给自己的影响。“80后”作家笛安也曾在访谈中提到,是博尔赫斯教会了她如何结构一篇小说。
(来源:扬子晚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