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深圳“AI+医疗”:机器人3秒折好“白大褂”,医院接入智能织物管理系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8:55:00    

在深圳市南山区西丽龙苑路,有一栋外形如同白色方盒子的建筑,里面隐藏着一台每小时可折1200件衣物的折叠机器人,不仅能折叠衣物,还能整齐码堆。这台机器人服务的对象,不是普通衣物,而是“白大褂”。

原来,这栋楼高5层的白色方盒是深圳市医疗卫生专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专服中心”)的医用织物洗涤中心,投用至今刚好一年。记者从深圳市卫生健康委获悉,每天,小到手术台垫巾、新生儿襁褓,大到床单被褥,全市超过6成的医用织物都在这里“焕然一新”再返岗,专服中心的洗消日处理能力达60吨。

据介绍,白色方盒好比一座智能化、自动化的洗消工厂,当一件沾染污渍的医用织物进入后,便开启了一场蜕变之旅。洗好烘干后,医用织物会经过展平、熨烫,确保没有一丝褶皱后,才能进入折叠区。在传统工厂里,折叠织物是人力最密集的区域,“一位熟练的工人,按照规范操作,每小时可以叠200件织物。”专服中心主任韩艳红说,折叠机器人一小时就能叠1200件,大约3秒一件。

折叠机器人正在工作中

“一个更比六个强”的折叠机器人长什么样?它有两只长长的“手臂”,其实是传送带,挂在衣架上的衣物从这里水平式送进机器内部。机器会不断吹气,并在辅助板的帮助下,实现连续的衣袖折叠,整个过程快到几乎看不清。同时,还能在第一次横折衣物前取下衣架。

技术人员介绍,机器人内部采用了多种复杂的传感器,并配套识别软件、机器学习技术、机械臂技术。传感器通过扫描衣物布料后得到相应的图像,系统软件会在这些图形中进行色块分析和定位,分析结果可以确定衣物的材质、形状等大量的信息,机械臂会根据这些信息将衣物进行不同方式的折叠。

之后,工作人员会先检查衣物有没有破损,少了扣子的也会被缝补师傅仔细钉上。然后是洁净度、pH值、细菌菌落数检测,再由专车“护送”回医疗机构重新上岗。

“黑科技”不仅在白色方盒内,还延伸到了医疗机构。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专服中心利用射频识别和物联网技术,为医院建立了智能织物管理系统,让每件“白大褂”都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的可视化、可追溯管理。由于每件“白大褂”都安装了芯片,可实现科室、人、衣的一一对应,让衣物丢失扯皮的情况降至最低,更有利于成本控制。

“安装了这套系统后,科室织物申请量逐年减少10%。”港大深圳医院行政及保障事务部后勤科黄馨莹表示,该院每日有93个科室的十几类衣物要洗涤,日均1万件,光是清点就需要大量人手,“现在,工作人员只需要手持扫描仪一扫,就能实现入单,人手节约了30%,还能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不仅消耗减少、人手减少,更重要的是为后勤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比如,某个科室织物清洗量特别大,那么后勤管理人员就会分析科室的具体数据,是不是多耐药患者增多了,还是规培生增多了。

“最终,系统可实现回收、发放、更换的自助模式,支持远程监控,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管理。”专服中心客服负责人表示,目前,除了港大深圳医院外,中山七院、深圳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也都开展了织物信息化定制服务。

文、图 | 记者 王俊 通讯员 深卫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