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王 晶
4月14日清晨,如往常一般,47岁的藏族生态护林员吕秉虎头戴防火帽,身着橙色工作服,背着干粮与水壶,和3名队友一同踏入西宁市湟中区共和镇非国有林的山林深处,开启一天的巡山工作。
踏入山林,吕秉虎一行人沿着熟悉的小径前行,他目光敏锐地巡视着四周,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隐患的角落。渴了,就喝一口水。累了,就倚靠着大树稍作休息。

2007年,退伍回家的吕秉虎成为湟中区共和镇的一名护林员,自此,这片山林便成为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每天将巡护的所见所闻写到日志里,你看,这本巡护记录本又快写完了。”认真巡查每一处山林,记录好每一次发现的问题,日复一日,吕秉虎摸清了共和镇林区“家底”,为做好护林防火和资源保护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2014年,表现突出的吕秉虎开始担任共和镇非国有林管护队队长,面对全镇15333.3公顷的森林管护面积,他深知肩上担子之重,责任之大,安排完日常工作的同时他坚持早、中、晚巡山。“春分一过,我们队13名护林员都要开启‘白加黑’模式,白天巡山、夜晚巡村,不光要及时发现和整改火灾隐患,还得做好秸秆禁烧工作,引导村民科学耕种、爱护山林,维护森林资源及群众财产安全。”吕秉虎说。
2015年,因工作需求,左手残疾的脱贫户李发财成为管护队的一员。初次跟着队伍巡山,李发财心中十分紧张。山路蜿蜒曲折,崎岖难行,对正常人来说都是挑战,更别提左手不便的他。没走多远,李发财就有些力不从心,步子渐渐慢了下来。吕秉虎发现后,立刻放慢脚步,走到李发财身旁,微笑着说:“别着急,小李,咱们慢点走,这山林景色好,就当边走边赏景了。”
辨别树木病虫害是一项重要任务,吕秉虎轻轻拨开树叶,耐心讲解:“你瞧,这片叶子上有这种褐色斑点,还带着点卷曲,大概率是感染病菌了,咱们得赶紧记录,安排防治。”吕秉虎手把手地教如何通过观察叶片脉络、色泽变化等判断树木生长是否健康,李发财学得认真,逐渐掌握技巧。
“传授工作经验、农忙帮我收麦子、家里盖彩钢房又出力……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吕大哥总是尽心尽力地帮助我,他多次争取共和镇总工会和帮扶单位对我家进行资金和物品帮扶。”李发财感激地说,如今,他已从当初那个不善言辞的小伙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林区片长。
“越是节假日,任务就越重。”吕秉虎说,成为护林员后,他几乎每个重要节日都在岗值班,平时也少有时间陪伴家人,特别是除夕、元宵节、春分、清明节等重点时段,总能看到他下村入户宣传森林防火常识的身影。而未能在父母最后的时光陪伴在侧尽孝,成为他心中永远的伤痛和遗憾。
2024年2月,吕秉虎的父亲生病住院。正值森林防火关键时期,林中干燥易燃,稍有疏忽,星星之火就可能引发燎原之势。想到这里,吕秉虎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坚守岗位。他愧疚地跟老父亲说:“爸,这段时间两个孩子都放假了,先让他们陪陪您,最近防火任务太重了,我得在一线盯着,实在是走不开。”父亲深知儿子对这片山林的爱有多深,没有一句埋怨,只让他安心工作、认真护林。
2024年3月20日,忙完一天工作的吕秉虎正想着父亲的药快吃完了,得赶紧回家送去时,手机铃声突然急促地响起。“秉虎,爸走了。”听到妻子悲伤的声音,吕秉虎握着手机的手不住颤抖,泪水瞬间模糊了双眼,突如其来的噩耗如晴天霹雳,让他瞬间呼吸急促、心痛不已。
谈到此处,吕秉虎双眼微红,但想到家人对他工作的高度支持,他感慨又坚定地说:“火情就是命令,防火就是责任。既然选择做护林员,就要尽心尽责守护好这片山水,为守住绿水青山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虽然他没能在父亲临终前陪伴左右,但他知道,这份坚守也是对父亲教诲的最好践行。
近年来,共和镇没有发生过一起森林火警、森林火灾现象,有效地维护了“一方平安”,这与以吕秉虎为代表的护林员平时的认真工作是分不开的。2022年至2024年,湟中区林草长制工作考核中,吕秉虎带领团队连续3年获得第1名,他本人也在2024年获得湟中区优秀管护队长称号。
巡山护林、走访宣传、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18年来,吕秉虎跑遍湟中区共和镇的所有林区,他就像一棵坚韧的青松,扎根在这片山林,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让人们看到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坚守力量。
日头渐高,山里的温度也逐渐升高。吕秉虎找了块阴凉地,拿出干粮和水壶,简单吃了几口。休息片刻后,又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