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淮南记忆 | 《六姊妹》房产纷争落幕!淮南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见证时代温暖答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08:04:00    



从“一纸难求”到“一证安心”的民生答卷

——《六姊妹》房产纷争终得解折射淮南不动产统一登记十年改革破局
曹多余

《淮南子·说山训》有言:“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一方水土的治理之策,终将凝聚成百姓安居乐业的根基。以淮南为背景的央视热播大剧《六姊妹》中,何家六姊妹围绕老宅归属、买房卖房的恩怨纠葛,恰似一部中国家庭房产变迁的微观史。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分房”到市场经济浪潮下的“商品房热”,从手写房契到电子产权证,淮南这座老工业城市的“不动产故事”,正与剧情中的时代沉浮遥相呼应。

一纸房契,家宅纷争里的时代烙印

《六姊妹》中,何家老宅的归属是贯穿全剧的矛盾核心。大姐何家丽手握泛黄的房契,却因产权人姓名模糊被质疑;为还儿子何小年所欠外债被迫卖房;老三何家艺买了老六和其婆婆的房产开旅店;六妹何家喜为争祖上房产,偷偷将户口迁入老宅……一纸房契牵动家族命运,折射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制度空白。正如上世纪80年代淮南许多家庭面临的困境:公有住房分配依赖单位证明,私有房产交易仅凭手写契约,一旦家庭破裂、产权不清,纠纷便如野草般滋生。

“那时候办房产证,要跑十几个部门,托人找关系盖公章。”时代变迁,一些亲历过的老市民多有感触。剧情中,何家老宅的“无证之痛”,恰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产权意识淡薄、登记制度的欠缺和滞后,让多少家庭因房产滋生矛盾。

从“多头登记”到“一证定权”,淮南不动产统一登记之路

2015年,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深入推进和《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淮南市启动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将分散在原国土、房产、林业等部门的土地登记、房屋登记、林权登记等职责统一整合到不动产登记部门,由一个机构统一办理,结束土地、房屋、林权等“多头登记”的历史。这一变革,恰似为何家姐妹的房产纠纷提供了终极解法:若当年已有清晰的不动产登记簿,老宅产权归属一目了然,何至于姊妹阋墙?

改革初期,淮南面临重重挑战:分散在房产、国土、林权等部门的500余万条历史数据需整合;上世纪90年代“房改房”产权证明缺失;甚至投机者钻信息不对称的空档“假证”频出。淮南市以“数据整合攻坚”为突破口,全面建成市县一体化不动产登记数据库,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历史遗留问题日常处置工作常态化。至2024年,累计为12万户居民解决“办证难”,让无数“何家老宅”真正有了法律意义上的“身份证”。

科技赋能,书写新时代“安居密码”

《六姊妹》结局里,何家第三代子女已不再困于房产之争,而是借助法律与契约精神化解矛盾。现实中,淮南不动产登记同样步入“智治”新阶段。2024年,“淮舜登”平台优化“互联网+不动产登记”系统,产权登记便捷化、智能化;淮南市创新“网格员移动到家”服务模式,从“窗口办”向“到家办”转型,打造服务“零距离”、效能“再提速”的便民利企标杆;“全程网办”“跨省通办”覆盖长三角区域30城,异地办证不再“往返千里”。

更值得书写的是那些充满温度的场景:省煤田地质局第一勘探队办证现场,为142户职工办理集资建房登记,解决其年代久远、户数较多、申请人多数行动不便等登记难题。为原淮南矿务局220户工亡职工遗属安置住房进行登记,解决潘三矿、潘一矿、孔李矿、谢一矿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老房,申请人多为行动不便老年人以及登记材料缺漏、房屋分散需逐户上门办理等历史遗留问题。淮南高新区新建楼盘售房大厅里,新人夫妇在“交房即发证”现场同步拿到钥匙和不动产权证……这些画面,与电视剧中何家姐妹为一张房契奔走半生的情节对比,恰是时代进步最生动的注脚。

从“争产”到“共生”,一纸证书背后的民生印记

《六姊妹》中何家母亲临终前感叹:“房子再大,装不下人心。”而今日淮南的不动产登记改革,正试图用制度与技术填补这份遗憾。当“互联网+不动产登记”让办证时长从30天缩至1天,当“不动产登记+N”服务实现水电过户“指尖联办”,那些曾引发家族矛盾的流程繁琐、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正在被高效透明的服务体系消解。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一纸房契定纷争”到“数据跑路护权益”,淮南用十年耕耘诠释了这句话的深意。截至2024年,全市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调用率超90%,群众满意度达98.6%,昔日“办证难”已化作历史尘埃。那些曾经在房产争夺中破碎的亲情,或许仍会在某个角落上演,但至少制度的光亮,已为万千家庭照亮了“安居有据”的前路。

图片
点分享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