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11:40:00
“以前我遭遇过投资理财类诈骗,不知道咋处理咋应对。现在家门口就有专业指导,站长也是我们村的乡亲,心里踏实多了!”近日,青岛市平度市后营村金融消保乡村服务站正式成立,村走进后营村金融消保乡村服务站,墙上蓝底白字的“六项职责”(延伸金融消保触角、深化金融乡村宣教、协助金融纠纷调解、支持金融志愿活动、收集金融社情民意、开展金融咨询服务)首先映入眼帘。除了明确职责,青岛金融监管局还要求每个乡村服务站都做到“六有”,实现基本要素标准化,即统一“金融消保乡村服务站”标识、配备1名金融行业站点联络员、整合咨询调解救济渠道上墙、搭建金融志愿服务活动角、布放金融消保宣传资料、设立金融消费者意见登记簿。服务站建设不是简单的空间叠加,而是金融消保体系向基层的有机延伸。青岛金融监管局消保处有关负责人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我们希望通过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党政机关、村居‘两委’和志愿组织等多方联动,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行、风险不外溢的服务目标。”伴随经济发展,近年来农村地区金融服务需求日益旺盛,但同时也存在金融知识普及程度不够、纠纷调解渠道有限、金融服务覆盖面不广等突出问题。去年9月,三家金融机构连续3天分别联系后营村“两委”开展宣传活动,内容基本一致、流程大致相同,群众一开始很有热情,到后来就鲜少有人到场了。这桩尴尬事实际上暴露出目前农村地区金融消保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单一重复的金融宣教并不能真正满足老百姓的需求;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各自为战,缺乏协调联动,造成资源浪费。设立金融消保乡村服务站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记者关注到,后营村是青岛第一个设立金融消保乡村服务站的行政村,也是青岛金融监管局实施金融消保“村村通”三年行动的第一个示范点。去年以来,青岛金融监管局指导辖内县域支局和金融机构下沉服务、整合资源、完善功能,在乡村一线建设融合式金融消保服务站,将金融服务的“活水”引向田间地头,打通“最后一公里”。按照计划,2025年将在青岛辖区实现县域行政村金融消保服务站100%覆盖、100%规范化建设。2025年实现全辖区行政村金融消保服务站100%覆盖的目标并非“夸下海口”,而是源于长期积累的金融消保基础和资源。后营村金融消保乡村服务站站长李玉银,主业是粮食购销,常年和银行保险机构打交道,让他逐渐有了一本自己的“金融经”。在田间地头忙活之余,他常向乡亲们宣传金融知识,并当起了金融反诈义务宣传员。青岛金融监管局平度支局决定将李玉银作为青岛市首个金融消保乡村服务站的第一任站长,有着更深远的制度考量。青岛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金融时报》记者,金融消保最终的落地落实,最根本的还是要靠乡村本土的干部骨干或志愿者来组织实施。要培养村干部、返乡青年等群体成为消保志愿者和乡村金融“明白人”,为金融消保乡村服务站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服务队伍。据统计,青岛全市已建成259支、3886人的金融消保志愿服务队伍,覆盖所有县域;银行保险业调解中心设立六个调解工作站和系统内首家社区金融纠纷调解工作室,聘请150余名专兼职调解员,形成“一中心、六站、二室”覆盖市域的三级调解服务网络,使调解工作机制化、实体化、网格化。青岛金融监管局经过深入调研,将这些阵地资源统筹起来综合利用,让消保服务与金融业务同步延伸到乡村,从最一线的阵地将金融调解、投诉受理、志愿服务、业务上门等工作做扎实,形成“教育—咨询—调解”一站式服务体系,实现服务、宣教、维权三位一体的能效叠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