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伟麟供图

摄影师MHz供图
海峡导报·新福建客户端4月12日讯(记者 康泽辉)厦门版“圣米歇尔山”“绿野仙踪”“海上草原”“海上塞尔达”“阿勒泰”……
翻开小红书等网络社交平台,你会发现这些标签的背后,都指向了同一处厦门新晋“网红打卡地”——厦门市集美区宁海路周边海域的滩涂,几株红树林和成片绿色海藻交织形成的梦幻“绿野仙踪”。
近日,导报记者深入探访并采访相关专家,揭开“网红奇观”背后的生态密码。
奇观 滩涂成了“海上草原”
连日来,关于厦门版“绿野仙踪”的打卡视频、照片,在社交网络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关注。
画面中,那绵延数公里的翠绿色藻类,宛如大自然精心编织的梦幻地毯,肆意铺展在滩涂之上。原本乌黑的滩涂,一下成了“海上草原”。
在“海上草原”的近岸处,几株红树林屹立其间。走进其中,仿若进入了“绿光森林”。只见盘根错节的树根、树梢上,挂满了“绿藻”,随海风摇曳,像灵动的丝带,与红树林相互交织、缠绕……
这也难怪网友惊叹:“这是现实中的‘绿野仙踪’,没想到在厦门也能邂逅这样的美景。”更有网友诗意地描述:“见证海洋古老情书,厦门海上森林治愈打卡。”宁海路滩涂一下成了热门打卡地。
疑问 这些“绿色的海藻”是何物?
10日下午4点左右,导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前来打卡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甚至有人把露营装备带了过来,在红树林下泡茶话仙。
三位来自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的大三学生精心打扮打卡拍照,格外亮眼。她们主修油画专业,就想来搜集人物画作的素材。
家住附近高浦社区的郑先生也赶来打卡拍照。“我从小在这附近长大,以前经常路过,那时滩涂都是黑漆漆的一片。今年特别奇怪,竟长出了这么一大片绿色的‘草原’,简直太不可思议了!”郑先生说。
这“绿色的海藻”是何物?郑先生和在场的其他人均是疑惑不解。
揭秘 浒苔11月生长次年5月消亡
带着大伙的诸多疑问,导报记者联系到了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顾海峰。
“市民观察到的,其实是‘浒苔’,这是一种常见的大型绿藻。”顾海峰介绍,“前几年,厦门周边海域出现的浒苔不是很多,只有在龙舟池有发现,但是这两年变多了,在同安湾、翔安下潭尾等海域也陆续发现,今年首次在宁海路滩涂发现。”
顾海峰说:“根据观察,在厦门海域,往往是每年11月,随着水温的下降,浒苔开始生长,至次年5月气温回升后,它便会自然消亡。”
“浒苔要生长,光照和营养盐是必须的条件。”在顾海峰看来,浒苔的生活史极其复杂,属于同型世代交替的植物,其单倍体和二倍体阶段形状相同,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力。单株藻体可以延伸至数十厘米,当遭遇气温骤升时,会发生群体性衰败。
而对于市民游客关心的“海上草原”还能“绿”多久的问题,顾海峰表示:“按照浒苔的生长规律,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可能不到5月,浒苔就会自然消亡。不过,具体的消亡时间还会受到气温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其实,老一辈闽南人对于浒苔并不陌生。
顾研究员说,经过处理的浒苔,还是一种可食用的藻类,浒苔还是传统春卷的重要辅料之一。这也就难怪在导报记者采访中,从小在鼓浪屿长大的小乐发出的感概:“有些浒苔被太阳晒到,还有小时候吃春卷的香味。”
提醒
浒苔下是滩涂淤泥
游玩防湿滑摔伤
导报记者实地体验,若是深入红树林“绿光森林”中,除了要注意脚下湿滑的路面,还要注意避开树上附着的藤壶等贝壳,小心被割伤。
而对于“海上草原”,深入其中就危机重重。看似坚实的藻类覆盖层下,实则是滩涂淤泥,一不小心容易跌倒摔伤。
对此,顾海峰也特别提醒:“浒苔表面湿滑,再加上滩涂地形复杂,游客在游玩时跌落受伤的风险极高。”
来源:海峡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