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纸一笔开启孩子学习大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6 08:30:00    

孩子们在制作“门牌”。程瑶 供图

最近,班级角色区的“小餐厅”成了孩子们的游戏乐园。妞妞、豆豆几个孩子乐此不疲地在此扮演小厨师、服务员,“炒菜”“点菜”“端菜”的场景每天都在热闹上演。游戏后的回顾环节,我总会带着孩子们聊聊游戏中的发现,正是这个习惯,让我捕捉到了游戏中珍贵的学习契机。

一次回顾时,妞妞皱着眉头分享道:“老师,小餐厅没有菜单,顾客都不知道点什么菜!”这话引发了孩子们的共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最后,孩子们达成共识:增设菜单!妞妞说:“我家有菜单,明天我带来!”第二天,她果然带来了一张印着各种食物的卡片。本以为问题就此解决,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张菜单太少了,客人都不够用!”

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模样,我意识到,这正是推动游戏深入的好时机。

于是,我在角色区投放了白纸、裁剪好的卡纸和彩笔,并引导孩子们:“既然你们觉得菜单不够,那我们自己做菜单怎么样?”孩子们立刻响应。妞妞拿起彩笔,认真画出汉堡、薯条;豆豆则用简单的符号标记食物。当自制菜单诞生后,惊喜还在继续。孩子们不满足于制作菜单,还自发拿起纸和笔,记录起在小餐厅的“工作”:有的孩子画了卖出的食物,有的用数字标注数量,有的制作起了价签,一笔一画间,游戏有了更清晰的“轨迹”。我突然意识到,这不就是孩子们自发的游戏表征吗?

看着角色区孩子们专注表征的模样,我开始思考:既然表征能让游戏更深入,是否可以在其他区角也提供这样的支持?于是,我在建构区、表演区等投放了卡纸、笔等材料。没想到,建构区的孩子们被激发了灵感。他们用卡纸制作“车牌”,给搭建的房子设计“门牌号”。表征材料如同魔法棒,让每个区角的游戏都生长出了更多可能。

回顾这次发现之旅,我深刻感受到,孩子们的游戏表征绝非简单的“记录”,而是他们梳理经验、深化认识的重要方式。当妞妞发现菜单缺失时,她在观察游戏规则;孩子们讨论制作菜单,是在协商解决问题;用绘画、数字记录“工作”,则是将具体的游戏行为抽象为符号表达。这些看似随意的表征行为,实则是孩子们思维发展的外显。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支持也至关重要。从最初倾听孩子们的发现,到提供材料引导他们自制菜单,再到将经验推广到其他区角,每一步都需要敏锐捕捉孩子们的需求。我们常说要“读懂孩子”,而游戏表征就是一本生动的“说明书”。通过观察孩子们的表征内容,我们能看到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对规则的探索、对合作的尝试。

如今,再走进班级区角,会看到更多惊喜:建构区的孩子们画下搭建步骤,益智区的孩子记下游戏得分。这些变化让我坚信,为孩子们提供表征的材料与空间,就是在为他们的深度学习搭建阶梯。表征不仅满足了孩子自然的游戏需求,更让他们在“做中学”“画中思”,将零散的经验串联成系统的认知。

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守护这些游戏中的“发现时刻”,用材料、引导、支持,让孩子在表征中自由表达,在表达中深入思考。当游戏与表征相遇,教育便有了最生动的模样——那是孩子主动探索的热情,是深度学习的火花,更是童年最珍贵的成长印记。

(作者单位:四川省直属机关实验婴儿园第二园区)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06日 第02版

作者: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