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花地·大学文苑|许小榕:“卷王”的花城年轮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1:05:00    

文/许小榕华中师范大学学科教学专业硕士

寒假的时候回了一趟大学城,老师们都说:“欢迎‘卷王’回家!”

已经好久没有听过有人这样子叫我了。说起“卷”,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一看到它,好像就充满了焦虑与压力,这却是我在大学时收到最多的评价。

转眼又来到木棉飘絮的春日,让我想起六年前初到广州大学的清晨。那年九月,我像一棵青涩的小榕树,带着惊奇与忐忑,拖着厚重的行李从揭阳而来。我站在广大梅苑宿舍楼下驻足了很久,那时尚不知晓,这方花城的水土将如何滋养我的成长、浸润我的生命年轮。

我也从没想过大家有一天会叫我“卷王”。我曾翻开泛黄的《说文解字》,思考“卷”的含义,甲骨文里屈膝而跪的身影,分明在诉说着谦逊与敬畏。所以,我一直认为这是荣誉。

在广大的岁月是精彩的。“南粤师魂杯”的演讲台上,我曾讲述着成长路上对教师的认识、对“师魂”的理解;“口语风采大赛”“师范技能比赛”中,我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挑战杯”省赛现场,我为师范生演说能力的提升提供策略支持;作为光荣共产党员的一分子,在广州农讲所的青砖墙下,我为游客讲党史。当省优秀党史宣讲员的绶带落在肩头,我更深刻地明白:所谓“卷”,不过是在把热爱深耕成信仰。

我想,新时代的青年一定都有一种与语言有关的正能量。所以我继续走进中学讲授演讲课程。我在蝉声轰鸣的盛夏回到家乡揭阳,在老厝支起小黑板,三十六个孩子挤在塑料椅上,听我讲家乡的红色故事,学习语言表达的技巧。

那次讲授只有短短十来天,小朋友们从腼腆、害羞,到主动举手,从自卑,到喜欢表达,从他们的变化中,我触摸到语言生生不息的脉动,在一句句响亮又夹杂着方言口音的“大家好,我是来自揭阳的……”中,我更加坚信,语言的能量是润物无声又震撼人心的。

当木棉第四次飘絮时,我带上这份热爱,又从云山珠水前往华中师范大学桂子山,开启了教育硕士的新篇章。在这里,我与同学共同探讨教育理念,图书馆与微格教室成了我探寻教育智慧的宝地。

我依旧喜欢走进中学校园,与同学们一起进行家乡文化调研,我到武汉各大博物馆,走近长江大桥与武汉方言,通过多媒介方式进行调研记录,引导学生用语言讲好家乡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家乡文化。

在这里,我不仅深化了对教育的理解,还拓宽了教育视野。那些在图书馆通明的灯火里沉淀出来的论文,在微格教室里回响的讲课声,在课堂辩论场上激荡的思辨,都不过是青春对语言、对教育最本真的眷恋而开出的花。

不知不觉,我就像棵榕树抽出新芽逐渐成长。我又带着这份眷恋踏上了花城的求职之路,最后收到了广州的教师录用通知,成为一名新广州人。

我又回了一趟大学城,只是以一名准教师和学姐的身份,与学弟学妹们共同探讨了这一段被称为“卷”的历程。其实,“卷”应该是一种拼搏、专注的态度,是对自我追求的审视。它不是对外部标准的盲目追随,不应成为恶性竞争的枷锁。

我相信,日复一日,编织的依旧是我们的热爱与眷恋,而这些终将镌刻进成长的年轮。

原文载于《羊城晚报》2025年4月7日A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