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见·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习主席为何强调“和”“合”传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11:12:00    

‍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刚刚结束,习近平主席今年首次出访即将在周边起笔。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三场国事访问将为中国同三国关系发展擘画新蓝图,也将为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新动能。

大国与周边如何相处,是国际关系中一个重要命题。从全球视野看今日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没有欺压与盘剥的门罗主义旧逻辑,只有遇事好商量、一同谋发展的新气象。国际风云变幻,为何中国能开创大国与周边相处新范例?

文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思考视角。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

2015年,在越南国会的这段阐述,讲清楚了中国选择的文明根基:“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和’的民族基因从未变异,‘和’的文化源远流长。早在2400多年前,中国古人就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和平的愿望扎根于中国人心中,融化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

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内涵。

历史长河中一路携手,中国同周边国家在文化理念上有很多契合之处。东南亚就是典型例证。山水相连,血脉相通,中国和东南亚有文字可考的交往史长达2000多年。中华文化追求的仁爱尚德、谦恭自省、敏而好学、止于至善,同样是东南亚人民所推崇的优秀品质。

近些年,中国同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日趋密切。今年是中越建交75周年暨中越人文交流年,一系列党际、青年、友城交流活动陆续展开。从“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项目,到“舞狮”项目,中国同马来西亚联合申遗,传承共同的文化记忆。同为文明古国,中国同柬埔寨在文化遗产保护、艺术、教育等领域不断加强合作,民心相通持续推进。

文化的力量,远不止于情感联结。思想的交流,文明的对话,于无声处影响对国与国关系、自身与世界关系的把握。

几十年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在亚洲诞生,是因为它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今天,在这个对抗与强权不断上升的时代,亚洲贡献给世界的不应只是亚洲制造、亚洲市场,也应有应对挑战的亚洲智慧、亚洲方案。这也是为何习近平主席在各类外交场合一再强调亚洲价值观、亚洲方式。

亚洲价值观,推崇和平、合作、开放、包容,赋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为地区团结、开放和进步提供理念引领,推动全球南方国家团结自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完善。

亚洲方式,坚持相互尊重、协商一致、照顾各方舒适度,为正确处理国家关系、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提供思路,为化解摩擦分歧、实现相互成就贡献方案,在这个各国命运与共的时代展现独特价值。

“把‘和’、‘合’的传统理念付诸彼此相处之道,把修睦合作的薪火世代传承下去”,习近平主席着眼的不只是传承文化、赓续传统,更是夯实亚洲和平稳定的根基。

马来西亚交通部前部长翁诗杰对中国抉择深有感触: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植根于中华文明“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传统,契合亚洲国家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愿望;当前国际局势充满不确定性,中国持续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为地区稳定与繁荣注入了宝贵的正能量。

如何与周边相处,折射一个大国的世界观、秩序观、责任观。今天,世界面临着开放还是封闭,前进还是后退的重大抉择。坚持立己达人、协和万邦的中国,将携手周边国家在开放合作、和合共生的道路上笃定前行。

策划:杜尚泽 马小宁

撰文:胡泽曦

海报:田兴洲

编辑:王萍萍

校检:朱利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