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据媒体报道,为进一步强化法律实践教育,有效增强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江西省共青城市人民法院近日邀请南昌大学共青学院师生,旁听了一起涉赌案件庭审,学生们全程观摩了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等环节,上了一堂鲜活生动的法治教育课。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不仅关乎个人成长,更关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然而,一些大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往往表现出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近年来,大学生因法律意识淡薄而卷入“帮信”犯罪、深陷网贷纠纷、遭遇劳动权益侵害等案件的现象频发,折射出高校法治教育的短板。如何通过多元化教育手段增强大学生权益保护意识,构建系统化的法治育人体系,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
高校应以课程思政为引领,构建德法兼修育人格局,将法治教育深度融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三维课程体系。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增设“民法典与大学生活”“网络空间法治”等专题模块,结合“帮信罪”“校园贷”等典型案例开发情境化教案;针对不同专业开设“知识产权法”“数据安全法”等特色选修课。例如,清华大学法学院推出的“数字法治创新工坊”,通过区块链技术模拟著作权登记流程;建立“法治教育+思政教育”双导师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条文解读,在宪法晨读、模拟人大等活动中培育规则意识。
高校可以实践创新为突破,激活法治教育内生动力打造“虚实结合、校社联动”的实践平台。例如,建设VR法治实训中心,利用元宇宙技术构建虚拟法庭、模拟法律事务所,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案件办理全流程,增强法律应用能力。高校还应以协同治理为支撑,营造全域法治育人生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建立家庭法治教育云平台,通过“法治家长学校”推送家庭教育促进法解读短视频,“家校共育”APP累计开展线上普法讲座200余场。针对数字时代新型法律风险,高校可尝试构建“预防—监测—处置”一体化网络法治体系:开发大学生网络行为监测系统,运用大数据分析预警网络沉迷、校园贷等风险。例如,浙江大学“网络安全大脑”已实现24小时动态监测。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高校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唯有让法治精神浸润青春血脉,方能为全面依法治国注入不竭动力。
(作者:陈惜珍 系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