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刘锴
地震报道中,救灾现场是记者们争先恐后力求抵达的地点。而这些天,在缅甸地震报道中,仰光国际机场也成为我的同事们每天都要往返的采访点。
当地时间3月29日上午7时许,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率先抵达缅甸,常驻仰光的同事在现场第一时间发出快讯。此后,中国救援队、中国香港特区救援队以及从各地赶来的蓝天、公羊等民间救援队陆续抵达。随着飞机一次次降落,各路力量在仰光国际机场汇聚,再从那里分头抵进,深入灾区开展救援行动。
3月31日中午,中国政府向缅甸提供的首批紧急人道主义救灾物资运抵仰光国际机场。帐篷、毛毯、急救包等物资从这里北上,运往受灾严重的曼德勒、内比都等地。
往返仰光和曼德勒之间的道路在地震中损毁严重,车辆不得不在高速路和老公路之间切换行驶。往常6个小时的路程,现在要花15个小时、甚至20个小时。
这些天,不少人驾车从曼德勒南下撤到仰光。同时,满载救援物资的车辆也排着队向北前进。车辆南北交会时,人们从彼此身上看到的,都是生活的希望。
在仰光,城市基本恢复正常运转,地震的影响仍让这座缅甸最大城市处于某种“战时”状态:持续的余震一再考验着建筑结构的牢固度和人们内心的承受度,城市每晚至少实施2小时宵禁,供电从震前每天12小时缩短至4小时,通信运营商仍无法保证信号不会突然中断……然而,对于受灾更严重地区的人来说,有一个安稳的环境,便足以让人满怀希望。
这些天,老人、孕妇、女童获救的好消息不时传来,给大家带来些许安慰。而更令我动容的,是曼德勒街头的日常一幕。
3月底的曼德勒,白天气温接近40摄氏度,高温高湿的环境使得蚊虫肆虐。夜幕降临后,在街头避难的人们或是搭起蚊帐,或是就地铺上凉席而坐。人们围坐一圈,吃着面包,就着瓶装水,脸上满是疲惫,却也露出一丝安宁。
一位年轻的母亲陪着一个四岁左右的小男孩,坐在路边凉席上,拿着电蚊拍为孩子驱赶蚊虫。小男孩安心地坐着,全神贯注地摆弄手上的物品。
这是曼德勒街头再平常不过的场景,也是灾难后人们恢复正常生活的真实写照。灾难总会过去,生活一直继续。在仰光近郊,农民已经下田劳作,期待下一季的丰收。
这,也是希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