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意料峭的十二月,霜风悄悄染白了大地的眉梢,岁末的足音在街巷间愈发清晰。回首来路,四季的故事已写满山河,那些或明媚、或黯淡的过往,皆成诗韵沉淀心间。此刻,且让我们翻开八首古韵华章,于古人的才情与智慧里,寻一抹喜庆的中国红,掬一捧迎新的热望,用诗词的温度,捂暖寒冬,拥抱安暖幸福的岁岁年年。
喜庆迎新类
《元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1067 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 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鹧鸪天·丁已除夕》——赵师侠:“爆竹声中岁又除,顿回和气满寰区。春见解绿江南树,不与人间染白须。残蜡烛,旧桃符,宁辞末后饮屠苏。归欤幸有园林胜,次第花开可自娱”。
创作背景:创作于南宋庆元三年(1197 年)除夕。当时作者赵师侠可能在新春佳节之际,看到家家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氛围,同时也可能对时光的流逝、人生的境遇有所感慨,从而创作了这首词来表达自己对新年的期许和内心的复杂情感。
思乡怀人类
《除夜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创作背景:高适于天宝九年(750 年)四十六岁,刚中进士不久,在封丘县尉的任上,年底到荒寒的蓟北送兵,除夕之夜于旅馆中触景生情而作此诗。
《除夜宿石头驿》——戴叔伦:“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创作背景:戴叔伦这首诗当作于其晚年任抚州(江西)刺史时期,他正寄寓石头驿,可能要取道长江东归故乡金坛,在除夕夜独宿旅馆时,感慨自身遭际而创作。
感慨时光类
《除夜》——李世民:“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创作背景:李世民作为唐朝的皇帝,在岁末除夕之际,看着旧年将尽、新春即将到来,宫廷内外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有对新一年的美好期许。
《已酉新正》——叶颙:“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创作背景:创作于元末明初。当时社会处于朝代更迭后的相对稳定时期,新春佳节到来,诗人叶颙看到天地间风霜尽去,万物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有感于新春的喜庆、时光的流转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从而创作了这首诗。
守岁闲适类
《共内人夜坐守岁》——徐君倩:“欢笑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挑喜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来”。
创作背景:出自南北朝时期的徐君倩。当时守岁这一习俗已经存在,在除夕之夜,诗人与夫人一同守岁,享受着家庭的温暖和节日的欢乐,为了记录这一温馨的时刻,便创作了这首诗。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其一)——姜夔:“细草穿沙雪半销,吴宫烟冷水迢迢。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创作背景:绍熙二年(1191 年)冬,姜夔告别石湖别墅,除夕之夜乘舟归苕溪。落拓游子漂无定所,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姜夔心中始终怀着深深的落寞和孤寂,在归途中,看着夜色苍茫,四野幽寒,寒气袭人的景象,不禁心绪如潮,写下了这十首七绝。
悠悠古韵,唱罢十二月的尾声。这八首诗词仿若八束熠熠华光,穿透历史雾霭,照亮岁末新程。在诗行间,我们与古人同赏烟火、共祈丰年,体悟生命不息的律动。当下,寒风依旧,然心间满溢诗词馈赠的力量与温情。带着这份安暖,我们阔步迈向新岁,相信未来的日子,定如诗中所绘,繁花似锦、喜乐安康,岁岁年年,永享岁月清嘉。